欢迎来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滨州市委员会官方网站! 团旗 团徽 团歌 团章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 主页 > 青年专题 >

青少年组织的建设:实现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第三途径

时间:2010-06-01 09:44来源:未知 点击: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发展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影响了当今青少年的成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为我国的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作出卓越贡献,我国的青少年工作也迈入一个新的阶段。根据资源的稀缺理论,高等教育所涉及的社会资源分配应寻求有别于市场和政府之外的第三途径——青少年组织的建设,以实现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旨归。
【关键词】 改革开放三十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扩招;资源稀缺理论;公民社会;青少年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发展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从邓小平同志确立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指导方针,到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六大报告又把教育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多次中央全会的文件都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胡锦涛同志深刻提出: “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直至党的十七大,对教育的发展又做了新部署。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和成就,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中国教育规模世界第一,普及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高等教育方面:三十年来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考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
一、青少年与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因素。
(一)界定青少年。
青少年大约是指十几至二十几岁,介乎儿童和成年人的年轻人。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且也进入一种人身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这个年龄阶段的群体两个方面而备受关注:其一,因为其所身在人生的特殊阶段,面对外界的冲击和自身生理、心理的变化,具备敏感性、易变性等特征,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容易造成社会问题;其二,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希望,他们不仅仅是一代的问题,更是一个国家能否持续发展的保证。本文着重介绍与高等教育相关的通过高考成才的群体。
(二)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因素。
美国社会学家布劳 (P. M. Blau)与邓肯 (O. D. Duncan)认为,一个人的成就决不是偶然的,它可能受个人的天赋才能、后天努力和家庭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篇着重思考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青少年成长成长的影响,故而着重考察影响青少年的人格因素和环境因素。
1、人格因素。一个人的人格特点对其的成长历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个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创造力影响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正如美国教育家查蒙特所认为的,“人格无法在市场上买到,必须孜孜不倦地造就。”
2、环境因素。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一家庭环境。在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中,必须注意到的是一个家庭的稳定情况,包括精神上的稳定和物质上的稳定,家庭的和谐程度和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等等。其二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青少年成长的人际关系和政策环境。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高等教育发展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影响和原因分析。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受教育人口群,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需求,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从1978年恢复高考,到1999年高校扩招,时至今日,我国的高等教育又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为我国的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作出卓越贡献,我国的青少年工作也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从当今青少年成长历程来看,从高等教育的发展上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对青少年的自身发展和素质的培养造成决定性影响的正是1978年的恢复高考政策和1999的高校扩招政策,从此,青少年走向了通过高考成才的道路,面临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利有弊的冲击。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当今青少年造成影响的原因分析。
1、父母的影响。父母的行事风格和行为模式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性格形成和人格培养。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高等教育所带来的社会资源分配的分化,使得父母在培育下一代成长的模式选择上依据自身的经验所得,向高考成才模式倾斜,使得高等教育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
2、社会环境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发展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从邓小平同志确立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指导方针直至十七大对于教育发展的新部署。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青少年面对社会环境的变迁,高等教育成为青少年成才的必要选择。
3、政策所导致的社会资源倾斜。众所周知,一个社会政策需要充分的社会资源的支持,从而造成社会资源朝着社会政策实现目标的方向所倾斜,无论是恢复高考政策,抑或是高校扩招政策,背后都带来社会资源的分配与重组,向着教育方向所倾斜,义务教育的普及正可以解释这一必然现象。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当今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1、高考成才模式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如前所述,一个人的成就决不是偶然的,它可能受个人的天赋才能、后天努力和家庭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上一代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可能全部或部分地在下一代中再现。上一代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可能影响到后一代的成长,正如罗尔斯所述,留给后代的“资金不仅是工厂、机器等,而且是知识、文化及其技术和工艺 ”。
其一,家庭环境的影响,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受到高等教育的上一代与未受到高等教育的上一代之间的社会资源差距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父母所造就的家庭背景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
其二,成才模式的选择,高考成才模式初期带来的社会资源分配的甜头对青少年培育模式造成了影响,高考成才模式发展初期所培育出的人才的稀缺性决定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资源向高考产生的人才所倾斜,由此,在培育下一代时,父母更加青睐于这一种成才模式。
2、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1)正面影响
1999年中国高等院校开始扩招。从此中国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在当时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令人鼓舞的,千千万万的学子能上大学而高兴家长也为之兴奋。中国的教育事业曾异常兴旺成为国民经济中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
其一,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大众化,整体上提高了青少年的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性决定于教育给人的性格塑造、人格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决定性影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有利于在全国、全民族范围内实现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其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公平。教育既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公民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自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普罗大众都可以享受高等教育所带来的资源分配。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
(2)负面影响
人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定要与特定的资源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离开了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从谈起。小至个人,大到民族、国家,都是如此。但是,人的需求是无限的,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任何资源都可能是稀缺的。从逻辑上来说,资源的稀缺性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命题。这个稀缺性原理指的是东西越少,想要的人就越多。该原理的应用方法是,强调稀有性与独家信息。多个研究显示,当物品和机会变得越匮乏时人们就会越重视。由此推出它的反面,当物品和机会越丰富越普通时,将不易受到重视。
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数量提高。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是社会的稀缺资源,就业难、择业难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问题。
一方面,高等教育的质量降低。在毫无理论基础和实践准备的情况下发起扩招行动,高校学科专业在短时期内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大学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制度建设等等都未做好扩招的准备,无法适应高校扩招带来的庞大的大学生群体。
三、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等教育的成就,寻求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途径,进一步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
(一)寻求第三途径的原因分析。
资源的稀缺性理论产生了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这个问题。从古至今,资源有种种配置方式,如最初的“习惯”,以及后来的排队,抓阄等。在理论界,根据资源配置的主体的不同主要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市场配置。即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鼓励市场形成价格和自由交易,强调效率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二是政府配置。即政府发挥宏观调配的作用对资源进行配置。所采取的手段往往是管制,许可证,配额,指标,投标等。
高等教育同样涉及着社会资源的分配,套用资源的稀缺性理论,高等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应当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如何一面保持人才的“稀缺性”,实际上正是通俗说法的“高效性”,另一面又能实现资源的普遍享有。由于教育的特殊性,它涉及的并不是简单的物品的加减分配,所达到的目标也并非贫乏的“效率”抑或是“公平”,它涉及着价值的重组重建。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上看,成就是卓越的,但仍然问题重重,青少年如何通过青少年工作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找到自身的位置,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正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无法实现的“价值普度”,必须寻求有别于市场或是政府的第三途径来实现青少年的成长,这个第三途径就是公民社会——青少年组织的发展。
(二)建设公民社会——青少年组织,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
所谓公民社会,就是指在个人之上,形成一定忠诚意识和社会规范的集体互动。所以该公民社会观的中心特征是构造处于国家直接领域之外并对产生和限制社会生活负责的集体生活空间。最直接体现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包括青少年组织的诞生与发展。并且对各国施加影响力。“换言之,第四代非政府组织希望创造一种‘人人参与’的制度环境,动员尽量多的人到社会变革中来,共同创造美好未来,它们还试图结成全国范围和全球范围的非政府组织联盟来促进制度和结构的变革。”而对于青少年来说,则是建立青少年组织。
1、青少年组织发展的目标
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等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上取得了卓越的发展和成就,然而,正向前文所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青少年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只有寻求第三途径的发展,即青少年组织的建设。
(1)多元化
    建设青少年组织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要把更广大的青少年有效地联系起来,多元化的群体要多元化的组织去联系。正如加德纳所认为的“要防止整体性掩盖多样性,就必须又一种多元论的哲学,有一种容许子社区在更大的团体目标背景下保持其地位和份额的机会”,“要防止多样性破坏整体性,就必须有一些减少两极分化、教育各种团体相互了解、建立联盟、消除争端、协商和调解的制度安排。”因此,首先是联系的方式要多元化,以组织联系为主,同时通过活动联系、阵地联系、政策联系等构建组织和青少年之间的纽带;其次,在组织形式上要多层次。以共青团为核心,以青联、学联和少先队为骨干,以各类社团为延伸,同时积极催生各种新颖的组织形式,从而形成同心、多层、多样的组织架构。
(2)可持续
青少年组织活动的最主要目标就是要让青少年达到人格品质和技术品质的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伴随着经济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广大青少年受到了越来越良好的教育,使得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不断丰富和提高。但是,我们必须花更大的气力去促进他们在人格与智能的协调,让青少年不断强化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会在积极的沟通和协作中与人相处、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形成热爱祖国、关爱生命、尊重他人、诚实善良的人。
格品质。
(3)均衡发展
青少年工作需要多方位地拓展整合资源的渠道,保障工作的可持续推进,青少年组织的建设和完善也是如此。因此,在相当程度上,青少年组织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与这个组织获得资源的能力是成正相关的,当然这里不仅指物质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政策资源等。通过构建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广泛的社会联系网络,扩展获得社会资源的渠道;通过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承担政府的青少年项目,使获得政府资源的方式机制化;同时还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做好、做强青年组织自己的事业,使团办事业既是教育服务青少年的可靠阵地,同时又能为青少年工作提供必要、稳定的资源保障。
2、借鉴国外经验,发展公民社会,完善青少年组织建设。
目前,不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诞生了一些国际性的青少年组织,而且在亚洲、拉丁美洲的国家中也诞生了一些国际性的青少年组织,他们超越国家、民族的局限,开展全球性的青少年发展理念传播工作,进行青少年发展的探索与实验并且力求创新。另外,原来局限在国家内、区域内的青少年组织也受到国际思潮影响并且主动引入国际思维、全球思维。过去自我封闭、对外隔绝的青少年组织。转变为对外交流、学习借鉴,力图通过国际影响来改善自身的组织结构,焕发出新的活力。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特别是东西方阵营的瓦解和各国发展模式的调整。原有政治主导或经济主导的状况相应改变。公民社会的兴起和普及成为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引起青少年组织与社团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全球公民社会兴起为青少年结社、组团提供动力,使更多的青少年由单个的行动者转变为群体行动者;另一方面,全球公民社会为青少年组织与社团开展各种服务、活动、教育提供了机遇。改变传统依附于政府、企业的状况,社团独立发展的合法性增强、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当然。东西方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对于“全球公民社会”的理解有差异。但是,青少年工作者正视“全球公民社会”崛起的现象。培养新一代人在公民社会发展和公民组织兴旺过程中发挥才能、做出贡献,是比较普遍的选择。
(责任编辑:bet36365.com娱乐场)
------分隔线----------------------------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滨州市委员会 鲁ICP备09083443号 技术支持:滨州网站建设-奥泰尔网络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五路385号 邮编:256600 电话:0543-3162077 传真:0543-3163668